粘度究竟是什么?
说到“粘度”,如果简单地将其定义为“衡量物质粘稠程度的单位”,似乎就完事了。
然而,“粘度”这玩意儿可没这么单纯。对于不熟悉它的人来说,它就像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那么,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呢?严谨的定义我们留待后续专栏,先来聊聊粘度的“周边八卦”。
研究粘度以及物质粘弹性的学问叫做“流变学”(Rheology),它以深奥难懂而闻名。但反过来说,也很少有哪门学科像它这样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
机械与汽车: 喜欢机械或汽车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:“机油的性状会随温度变化”,“机油的粘稠度至关重要”。
烹饪: 做天妇罗或油炸食品时,常会评价油的“沥油性好坏”——这其实就是在讨论油的状态,也就是粘度问题。
健康: 我们的身体和健康也深受粘度影响。众所周知的“经济舱综合征”——肺血栓栓塞症,严重时可致命。其成因之一就是久坐导致血流停滞,加上干燥或饮水不足,使得血液粘度升高。高粘度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,堵塞肺动脉。构成人体大部分的水分,其状态并非总是“顺滑流畅”。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勤喝水——从流变学角度看,这堪称是出色的粘度管理。
日常应用: 从“揭秘美味米饭的奥秘”到“不易滴落的浴室清洁剂”研发,流变学的应用场景比比皆是。在工业界,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,无论是原材料和产品的评估、质量控制,还是新材料的研发,都离不开对粘度及粘弹性的定量分析和应用。
“美味”的奥秘——化学味与物理味
现在,让我们换个角度,探讨一个根本问题:“美味到底是什么?”
让我们尝试从流变学的视角切入。
通常认为,味觉评价包含两大要素:
化学味: 即我们常说的“味道”——喜欢辣、讨厌苦、觉得咸淡是否合适、偏好哪种甜度等。这些主要由舌头上的味蕾(味觉感受器)来感知。
然而,味蕾的数量和敏感度因人而异。即使食品含有等量的甜味成分,不同人的“甜度”感受也可能不同。
更重要的是,对味蕾刺激信号(如“甜”)是否感到愉悦,是极其主观的。因此,仅凭化学味来判断“好吃与否”,结果往往差异很大。
物理味: 简单说,就是食感——通过硬度、口感、顺滑度等来评价。
试想:用勺子吃一份浓稠的意式冰淇淋(Gelato),与将它溶化成奶昔状用吸管喝,哪个更美味?两者的“化学味”几乎相同,但绝大多数人会更青睐未融化的冰淇淋。
由此可见,食感是判断“美味”的关键要素,而且人们对其的偏好往往比化学味更容易达成共识。
想象一下:硬得像嚼皮革的口香糖?失去弹性的鱼子酱(令人失望)?毫无嚼劲的鱼糕(简直是豆腐)?混入咖啡粉的粗砺咖啡?——这些都让人感觉“难吃”。对于固态食品而言,食感往往是决定喜好的核心因素。
食品行业将这种食感称为“质地”(Texture)。而质地的本质,正是食材的粘度、弹性、内聚性、粘附性,以及口感上的水分/脂肪含量等特性的综合体现——这正是流变学研究的范畴。
“质地”至关重要
每种食材都有其固有的硬度和食用时的理想质地(Texture)。有些如水果,生食就很美味;有些如牛蒡,则需加热烹饪才能激发其风味。烹饪的作用,除了通过调味料调整化学味,改变质地也是其重要目的之一。
如今烹饪也进入了科学时代,不再仅依赖“煮、烤、蒸、切、敲、擀”等传统手艺。在外卖、预制菜普及的当下,为了创造出广受欢迎的美味,人们研发并应用了各类用于改善质地的食品配料(某种意义上的食品添加剂)。
提到食品添加剂,可能让人有点担忧,但其实像淀粉就是非常有效的质地改良剂(尽管提取过程可能需要用到高级酶技术)。在面粉中加入特定淀粉,可以制作出硬而筋道的乌冬面;而使用另一种淀粉,则能做出柔软但粘性强的乌冬面。到了这个层面,质地也像化学味一样,进入了“各有所好”的领域。能根据顾客喜好“打出”不同质地的乌冬面,那是了不起的匠人技艺!
质地的改良甚至能影响化学味:
化学味依赖味蕾感知刺激信号。通过控制这些信号的传递方式,就能改变对化学味的感受。
例如,增加粘度(如给汤汁勾芡),可以“包裹”住风味成分,减缓其到达味蕾的速度。这样就能在保持风味浓度的同时,营造出更柔和、雅致的口感。同样原理也可用于适度抑制药膳中的苦味或酸味。
即便我们日常没有察觉,质地调控(Texture Control) 早已悄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